

伊犁过往
要说伊犁环线,还得先从历史上伊犁九城说起,伊犁一直是中原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中路,清乾隆时期,在伊犁设立将军府,建设了包括:惠远城、惠宁城、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尔奇,史称“伊犁九城”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派大将兆惠最终平定了困扰自己将近70年的准噶尔部,4年后,又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朝统一了新疆,在全疆各地建立了统治机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下旨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府,位置就在今天的霍城东南方向。为了守护伊犁将军府,在它的所在地,建造了一座新城,乾隆皇帝赐名惠远。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古城惠远成为了全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伊犁九城,以惠远为中心,犹如众星拱月,闻名遐迩。惠远城内,字号店铺,鳞次栉比,每当会期,商贾云集,百货俱备。洪亮吉"谁跨明驼天半回,传呼布鲁特人来。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是惠远城商业繁华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伊犁九城在岁月的洗礼下大多数已经渐去身影,九城中最东部的是宁远城,现已更名为伊宁。在拱宸城的旧址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2团的团部在这里,续写着屯垦戍边的历史。而曾经最为辉煌的惠远城,它依然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那些前来探寻历史的人们,同时,它也是九城名字中唯一一个保留至今的。
赛里木湖
大西洋的最后一颗眼泪。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博乐市境内天山西段的高山盆地中,蒙语称“赛里木卓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因此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说法。

赛里木湖风景区是以塞里木湖为中心,包括湖周围风光旖旎的山地森林和湖滨草原,组成一个湖泊型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长期以来流传着湖怪、湖心风洞,旋涡与海底磁场等传说。每年7月底-8月初,这里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都要举行国家级的节庆活动——赛里木湖那达慕大会,那时是您到这里观光旅游的好时机!

赛里木湖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高悬于西天山之间的断陷盆地中,湖中群山环绕,天水相映;隆冬季节赛里木湖瑞雪飞舞,银装素裹,雪涌水凝,葱萃的苍松与洁白的雪被交相辉映,构成一派北国林海雪原的壮阔景色;春夏季节,湖畔广阔的草地上,牧草如茵、黄花遍地、牛羊如云、牧歌悠悠、毡房点点、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丝路画卷,可以使人们充分领略回归自然的浪漫情怀与寒外独特的民族文化。赛湖长期以来还流传着湖怪、湖心风洞、旋涡与湖底磁场等传说,这给美丽的赛里木湖又蒙上了一层极富想象力的神秘面纱。有人总结了“赛里木湖十景”,即“金缎镶边”、“科山观松”、“净海七彩”、“湖心情侣”、“激浪拥堤”、“绿海珍珠”、“乌孙古冢”、“富士东峙”、“赛湖跃金”和“松头雾瀑”。

果子沟
新疆果子沟全长28公里,位于乌鲁木齐通往伊犁的公路咽喉处,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北道。果子沟因其沟谷、山坡长满野生苹果、山杏、核桃而得名,位于伊犁霍城县境内的天山西北支脉,为一条东北接赛里木湖、西南接伊犁地区的峡谷,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我国通往中亚、欧洲的一条重要通道。果子沟内山清水秀,林深景幽,溪水湍急,树木繁盛。
果子沟大桥就在这峡谷之上,大桥与峡谷的美景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它的豪气,要想拍到这壮观的全景,除了用无人机航拍,还有几个最佳拍摄点。

果子沟金顶观景台!站在这地里,可看壮观的果子沟大桥全景,和它来张酷酷的合照,这有着毫无遮挡的宽广视角,可早看日出、晚观日落,在观景台顶,前望果子沟大桥和雪山,往后看是蓝蓝的赛里木湖。
龙岭山庄前方山脊1公里处

这里是近距离拍摄果子沟大桥的最佳拍摄点之一。
霍尔果斯
“霍尔果斯”的名称源出蒙古语(准噶尔)。原意为“地多干骆驼粪”,也可作“最佳游牧地”解。
清代初年,这里还是中国境内的驻防之地,是伊犁索伦营驻防的6座卡伦之一。同治年间,中俄划界后,才成为边境哨卡,旧称尼堪卡.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两国代表在伊犁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正式开放伊犁、塔城两个口岸,霍尔果斯被指定为中俄通商通道之一。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签订了《中俄改定陆路通商章程》,霍尔果斯成为中俄两国之间的正式通商口岸。

霍城
霍城县北依天山,南濒伊犁河,西临哈萨克斯坦,东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霍城温润的河谷气候,让这里成为塞外江南。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和锡伯族等29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延绵流长。霍城县山川秀丽,历史悠久。境内有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赛里木湖,有以雪白松青闻名的“伊犁第一景”果子沟,有全国唯一一个绿洲沙漠——图开沙漠,有景色秀丽的大西沟中华福寿山和万亩野酸梅林,有气势雄壮的惠远古城。洪亮吉、林则徐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驻留霍城,留下传诵久远的妙文佳句,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也诞生于此。

此外,霍城还是全球第三大薰衣草种植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薰衣草主产地,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雪山峡谷、草原湖泊、长河大漠、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赋予了霍城县浓郁的西部特色。
伊犁有三香:伊力特、薰衣草、和稻米。伊力特作为新疆代表性的白酒,让品尝者感受到浓浓的伊犁河谷的豪迈。

世界上三大薰衣草种植基地,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法国普罗旺斯、中国新疆的霍城。我们国家原本不种植薰衣草,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带回来50株薰衣草。在全国好几个地方实验性种植,唯独与地中海地区气候维度极其相似的新疆伊犁试验成功。农垦四师65团在伊犁让薰衣草安家扎根,蓬勃生长。
伊昭公路
昭苏--
提到汗血宝马,武侠小说中常常不吝笔墨∶日行千里,浑身浸血,很通人性。历史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昭苏就是汗血宝马的故乡,这里有骁腾精良的汗血宝马和历经干年的天马文化。

据史料记载,中国关于汗血马的最早记载是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汉初高祖刘邦率领 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骁勇善战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当时,汗血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汉武帝将这种身形矫健、轻快灵活、奔跑神速的伊犁马赐名为"天马",昭苏天马从此闻名于世。
伊犁马毛色光泽漂亮,长相俊美秀丽,眼大有神,额前有白章,悍威至极,乌孙王为了求到汉室公主敬献的就是这样的马。汗血宝马在高速疾驰过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的汗水,这就是它被人们称为汗血马的缘故。
昭苏县是中国天马之乡,是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伊犁马的发源地。多少人为了百万亩油菜花海来到这里,多少人为了探访云雾升腾的古道来到这里,
多少人寻着丝绸之路北道和细君公主的气息来到这里。在昭苏大草原上,随处可见俊美的马儿悠闲地啃着草,还有骑马的哈萨克男子潇洒地从眼前掠过。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生态高山草原,全国绝无仅有的百万亩油菜花,骁腾精良的汗血宝马,神秘美丽的夏塔古道草原与雪山、羊群与奔马、野花与森林的共融共生,都在昭苏这一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一呈现。
伊昭公路(小独库公路美誉)
沿线风景如画,可展现‘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壮美奇景,有着‘小独库’之称。伊昭公路S237线K47—K83(努拉洪至昭苏)路段冬季降雪量大,雪崩、风吹雪路段较多,加上路面弯道多,无法保证冬季车辆正常通行,因此,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6月初实行交通管制。伊昭公路最美的季节到了,沿途有360度大转弯的惊险山路、风光旖旎的景观大道,白云触手可及,雪山、林海、草地、溪流,从任何角度看都是风景,也成为摄影达人们的向往之地。

通车后的伊昭公路禁止7座(不含7座)以上各类车辆、5座(含5座)以上营运车辆、大型货车、半挂牵引车、全挂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大中型工程机械、农用拖拉机等车辆通行。因伊昭公路山区路段弯道较多,沿途设有限速标识标牌,全线设有移动测速,22时至次日9时禁止所有车辆通行。

近年来,为满足游客观光游玩需求,当地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伊昭公路沿线观光停靠点、标识系统、服务区、停车区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营地休闲娱乐服务品质,加强自驾服务设施建设。目前,沿途共设有8个观景台及观光点,在白石峰观景台还可登高眺远,可供游客安心拍照赏景。

夏塔古道
这里是北疆草原之中为数不多的柯尔克孜民族之乡-夏塔乡。当地人原本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由于清朝与准格尔的连年征战,人口锐减,从而迁居于此。夏塔古道的存在印证了夏塔古国的历史。这里作为最险峻的天山通道一直存在。路边的激流飞珠溅玉,两岸的山崖犹如刀劈一般。当年的玄奘就通过此处前往南疆。现在夏塔古道依然吸引着大量探险家,在峡谷中穿行数个小时,就能到达木扎尔特冰川下。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这里的冬季的雪很大,夏塔古道景区每年只有在5月中旬到10月中旬才对外开放,进入景区照例要乘坐景区车前往,因条件限制景区内的道路很窄,路况也不太好,中途停靠两次,一次是夏塔河中的“神龟石”,再一次就是“流沙瀑布”。要看最美的草地、雪峰、冰川就需要步行穿越约四公里的峡谷石道,只能徒步或骑马前往。

沿着马道向夏塔的高山草甸出发,脚下就是夏特古道,夏塔地处僻壤,至今仍保持了十分原始的状态,这条古道北起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沟通天山南北,全长120公里,是北疆通往南疆的捷径。走上这条泥泞的马道上,沿途的草甸非常茂盛,开满了各色野花。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不时可见松鼠、旱獭,据说还有雪兔、野鸡、马鹿、黄羊、雪豺等奇兽出没。路途中以骑马的游人居多,徒步的人少,有一段路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人迹,还真是有些担心走错路,这时一定要注意沿着马道走就不会错。


喀拉峻草原
“喀拉峻”是哈萨克语,“喀拉”有深色、浓郁和辽阔的意思,“峻”形容茂密的样子,从字面上理解,“喀拉峻大草原”可译为苍苍莽莽的草原。

喀拉峻大草原属典型的高山五花草甸天然大草原,海拔在1305-3957米之间,东西长89公里、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达2848平方公里。这里降水丰富、气候凉爽、土质肥厚,十分适宜牧草的生长,生长有上百种优质牧草。喀拉峻草原夏季水草丰茂,气候凉爽,蚊蝇少,对牲畜抓膘十分有利,每年约有30多万头大小牲畜来这里度夏。这个草原不仅大,而且草质优秀,牧草大多是优质的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

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和官员到这里考察,经评定,认为这里是世界上少有的第一流天然草场。牧草的覆盖率占草原的90%—100%,草层高度达65—100厘米,产草量和载畜量在伊犁地区均是名列前茅。
据传,哈萨克人对这片草原还有“汗加伊寮”的说法。“汗”是国王、郡王的意思,“加伊寮”是指夏牧场。另一层意思是,“汗”代表草原的等级,冠以“御用”的草原。相传,乌孙王曾把这片水草丰茂的草原作为夏牧场,为这片草原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喀拉峻草原周边山区积雪较厚,一般可达70-90厘米。其季节性积雪融水及降水,共同形成了草原内的主要河流——库尔代河。库尔代河各支流和零分分布的溪流、泉水组成了草原内庞大的水系网。喀拉峻草原南侧被纵横的河流深切,河谷南坡被森林覆盖,东西坡森林呈斑块状与草甸相间分布,北坡则完全变成高山草甸。葱茏绵延的森林和繁盛茂密的草甸相间分布,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版画。在峡谷北侧,绵延的高山草甸铺满了大地。这是喀拉峻草原的另一大特色——以鲜花植物为主的草原植被。每年6-7月,各类花朵都会竞相开放,草原变成花海。

琼库什台
这里是一个安静休息,慢下来住两天的地方,也是伊犁州游玩喀拉峻修整的地方。山美、水美、哈萨克族老乡实实在在,和谐的生活环境。

琼库什台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距离县城90公里,是一个有300多户、1700多人的牧业村,村内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村庄四面环山,房屋依水而建,村里人畜饮水及生活用水均来自库尔代河,河谷较宽,常年水流不止。村民利用水力发电解决了用电问题。该村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是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个木构建筑群。

琼库什台村几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建筑,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的,有的房子是将原木从中间一分为二,通过掏、榫、拱等各种工艺搭起来的。在棚圈部分甚至连树皮都没有剥离。建筑的平面、立面和细部处理、建筑技术和施工技艺等保持着建筑文化的印迹,历史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原真性,是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个木构建筑群。

这里夏季多雨、潮湿,琼库什台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用木材建房,形成了这个独具特色的村落。因松、杉树木质坚硬,经久耐用,从而使当地的木构建筑没有变形,使用寿命长。加之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各家各户对自己的房屋用心保护,故村落中大量的民居保存完好,部分民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和完整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琼库什台村以木构建筑作为哈萨克族牧民的居住建筑看,这无疑是牧民们从流动性居住方式向永久性居住方式的演变。还保留着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特色的木屋。
阿克塔斯
阿克塔斯最著名的景观莫过于站在山顶可以看到眼前雪山一字排开,那种开阔与壮美,不管是用视频还是用全景照片都没有办法还原,眼睛看到的才是最真实,最震撼的美景!
“阿克塔斯”哈萨克语“白石头”的意思,没去过特克斯县阿克塔斯草原的人总会想象:白石头上会长草有花吗?当你去了后,你会被那里的高山草甸草原绮丽的风光迷住,就像喝了一杯醇香甘甜的美酒而被醉倒。

阿克塔斯是一个游客很少的地方,这里是曾经的公社牧场,各种地况地貌交错其中。

因为是高山牧场的原因,6月的阿克塔斯草原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草原上绿草茵茵,紫色、黄色、白色的山花开满草地,高山白云相伴,一步一景,如诗如画。当你徜徉在这片美丽的花海草原上,顿时就被这里的纯美所陶醉,让你心旷神怡。

唐布拉百里画廊
自尼勒克县城沿着喀什河溯源而上,喀什河两岸丰茂的山地草原和河谷草原便是人们习惯的称呼为“百里画廊”的唐布拉。

河水奔腾不息,喀什河南岸芳草茵茵,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见百花盛开的美景。进入唐布拉沟内,溪岩石酷似玉玺、印章而得名。水淙淙,云杉林苍翠挺拔,著名影片《天山红花》曾在此拍摄外景。

请详见“那拉提和唐布拉-天神的后花园“
乔尔玛/玉希莫勒盖
独库公路的美用文字是无法表达的,只有你自己亲历之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篇关于独库公路的美文。

那拉提
"那拉提"是蒙古语,意思为"有太阳",这片草原位于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景区内河谷交错,山峰高耸,森林茂密、苍郁,茂盛的细茎鸢草群遍布整个山地草甸。一场秋雨一场黄,那拉提草原慢慢开始呈现油画感。初升的朝阳让辽阔的牧场不可避免地镀上了一层淡金色,仿佛一位中年美妇坐在阳台上遥望空檬的远山,显示着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娴静。
请详见“那拉提和唐布拉-天神的后花园“
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草原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闪现出的第一画面是一位俊朗的男性。当你去过巴音布鲁克草原,你会发现他就像一位男性,拥有宽广无比的胸怀,被周围远方的群山包围着。当地牧民送给他“天山顶上的梦幻草原”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