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堆和风马旗

玛尼石是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石刻的石块,玛尼石垒砌在一起,称为玛尼堆。在西藏及青海云南等藏民聚居地区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玛尼是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
风马旗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这一面面小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
煨桑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青稞面)等物,顺便献酒洒浆,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在降魔灭妖、抑强扶弱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天格萨尔召集起了他的精锐将士、总管臣民,对众人唱道:无人神灵保佑谁,无神万事皆逆云。若是两者共在时,心想事成大吉利。五月十五时辰吉,岭国臣民请细听,上玛迦山峰之巅,煨名贵柏桑之叶,祭四方神灵护法。

格萨尔认为,若不煨桑祭神,岭国的护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决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这时魔国红钢角命根子野牛前来进犯岭国,就因为格萨尔以桑烟敬祭了诸神,神灵喜欢故格萨尔大胜。自此,格萨尔从桑烟中开始了他保家卫国、降妖服魔的伟大宏业。藏历五月十五煨桑由此而来。
磕长头
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虔诚的礼佛方式,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着佛,是为了“意”敬。这样三者统一,才是对佛最虔诚的信仰。

“磕长头”一般有长途、短途、就地三种形式。

转经筒
转经筒,亦称嘛呢转经轮,藏传佛教信徒人人持有,不停地摇转。“转动经轮的功德,转动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所作身、口、意、罪障,转动十周者,可消除须弥山王般的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和阎罗王相等;转动一千周者,自他皆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者,可令自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万周者,可远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圆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动千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拨除苦海;转动亿万周者,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曾经请求世尊开示:"世尊,转经轮如何成熟善根,请已解脱无量大劫轮回的世尊教导我。"世尊作此教言:转经轮的功德今作简要说明,以短暂的时间或在殊胜的节日里转经轮或于日常中如小溪流水一样不间断地转经轮可使三界众生获得解脱。以手接触经轮或眼睛见到经轮的有情不会堕入恶趣中,以手转绕经轮的功德可以使天空、大地、水、火、风、山石草木、森林中的有情皆成佛道。

转经筒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手摇式的,另一种是固定在寺庙里轮架上的。
一踏上藏区的土地,就能从路边、寺庙里看到一个个手摇各色转经筒的藏民,他们大都身穿色彩缤纷的藏袍,手中摇动转经筒,把长手柄的另一端放在这个皮套里,然后右手扶在转经筒下,使它轻轻地顺时针转起来!这种转经筒通常都以木质为主。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转动的经筒很轻巧,这种一般是骨头或是金属制的,做工比较讲究。有的外面还罩有一个布套,那里面的转经筒则很珍贵,大多镶有宝石。

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这种手摇转经筒又叫作手摇玛尼轮,质地有金、银、铜等,也分大中小几种。这种可以拿在手中的转经筒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轴以便转动。不仅圆筒上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圆筒中间同样装着经咒。转经筒制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经文和一些鸟兽等图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外,还用漆绘彩色装饰,如同工艺品。一些转经筒上还镶以珊瑚、宝石等,更增添了其宗教作用以外的价值。手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晒佛节
甘南郎木寺晒佛节
每年正月的甘南藏传佛教法会中最为盛大的佛教法会。信众聚集,场面尤为壮观,届时将会将巨大的佛像唐卡在晒佛台展出。

瞻佛,藏语称为“贵格先”,字面意思为“展示丝绸佛像”,俗称“晒佛”。 也称亮佛节。此会午前举行,千千万万的僧侣汇集在此,由众僧众抬着巨幅彩绣大佛像到寺院附近山麓固定的晒佛台上展开,而后僧众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万众肃然。每年正月十三日是郎木寺举行瞻佛的日子。宽大的瞻佛台上,作为挂轴的瞻佛墙上卷简佛像徐徐展开,一幅大约十丈宽大约三十六丈的佛像展现在人们面前。

跳法舞
跳法舞法会,是拉卜楞寺正月大法会的一项重要成内容。舞者通过形象力很强的动作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拉卜楞寺会举行法舞表演佛事活动。法舞学名“金刚驱魔神舞” 。

跳法舞的风俗年代久远。公元8世纪初,印度莲花生大师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入藏弘法,倡建桑耶寺,教授藏族弟子学习翻译之学。从那时起,法舞即在雪域弘传。至公元15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神变伏魔,弘扬佛法,保护众生平安,在拉萨举行祈愿法会,将原黑衣舞改编完善后成为祈愿法会的一大仪式,并延续下来。

明朝末年,法舞传到北京。到清代,许多藏传佛教寺院都跳法舞。皇宫正殿每年举行这一仪式,清人福格所著《听雨丛谈》这样描述:每年年终集喇嘛于中正殿,建诵经道场,祈福送祟,羽葆幢幡,鼓乐跳舞。驱除邪恶,祈愿天下太平。
酥油花灯节
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酥油花灯节始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所创,宗喀巴向拉萨大昭寺内的佛祖释迦牟尼金像供奉酥油花和供灯,以酥油花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伏邪魔。另一说为,酥油花灯是为了庆祝佛祖释迦牟尼与其它教派大辩论获胜。

每年的藏历正月十五日,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陈列五颜六色的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等形象。花灯点燃之后,宛如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达赖喇嘛和主要官员照例出巡观赏花灯。精彩的景观,多姿多态的花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无数的观光客,人们徜徉于灯海人流之中,通宵达旦。在灯会上还有木偶表演等多种娱乐活动,更使青年人和儿童兴高采烈,流连忘返。
亮宝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西仓寺都要举行宏大的部落巡游,俗称亮宝活动(又名:摆富节),每年由其中一部落组织,十二部落十二年一轮回,轮流坐庄。藏族同胞服饰和配带的耳朵上戴着金耳环,脖子上挂满玛瑙珍珠项链,华丽的藏袍和尖角布鞋五彩斑斓,腰间挂着长长的藏刀和精致弓箭,当年部落选出的6名“战神”威猛形象,“战神”头戴似古代“藏王”格桑尔王军队的“将军帽”,耳朵上戴着金耳环,脖子上挂满玛瑙珍珠项链,华丽的藏袍和尖角布鞋五彩斑斓,腰间挂着长长的藏刀和精被部落族人簇拥着缓步绕寺前行,神彩奕奕,气宇昂轩很壮观。

午时,当四百余名藏族男子手握“长矛”、彩色经幡和旌旗列队,跟随身上挂满该部落宝物的“战神”巡游,一年一度的亮宝节活动在西仓寺拉开了帷幕。仪式前,各地藏民先要在寺后的山上“转山”,再围着寺庙及白塔转经,浩浩荡荡。庙前僧侣们则在地上划出“跳神”的圆圈。在念经确定时辰后,开始了规模盛大的法事活动。在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寺院周围十几公里范围内的信众,男女老幼都穿戴好最为讲究的藏式盛装聚拢到寺庙前。藏族姑娘们特别喜欢佩戴用红珊瑚、翡翠、玛瑙、绿松石混穿而成的项链,有的还配上各种腊珠、贝壳、猫眼石等,长长短短挂满胸前,好似一场藏服及饰品发布会,场面热闹非凡!亮宝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法事活动、亮宝游行、藏戏演出,气氛十分欢快,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送魔节(一般会和亮宝节同办)
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拉卜楞寺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藏历二月初七举行,为期一天。过去,先用钱雇一人,身穿半黑半白的翻毛皮袄(在西藏则为二人,一黑一白),头上插羽毛,化装成魔鬼模样。初七日在大经堂举行宗教仪式后,由大昂和夏旦劳巷佛殿的僧众念经并送“多尔钦”,将化装成魔鬼者赶往大夏河对岸,表示驱魔降福,一年平安。装扮魔鬼者则7天内不准返回寺院附近,以示魔鬼已经永远离去,不再返回,佛地已成一片净土,僧俗人众可享安乐太平,事事都能吉祥如意。这一天,12个部落的藏族同胞,会把自己家最值钱的物品和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部落巡游,雄壮的汉子,盛大的场面,十分的隆重。
格萨尔摔跤
在藏族民间,摔跤作为一种角力运动很受藏族群众的喜好,摔跤不仅在节日、集会或收获后的庆祝活动上列为必有的项目,在日常劳动之隙也随处可见,儿童更以摔跤为日常功课。摔跤在藏族女子中也十分普及,小女孩到中年妇女都很喜欢。相传在康区的某个部落中,如果一女子能通过摔跤战胜部落中所有男子,则可成为该部落的首领。
知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西康图经》中就记载了摔跤在康地藏人婚俗中的细节:“当婚礼完成后,新郎角胜,互相推按,至新郎胜,始得同宿。否则,新娘逃去,更须另下聘礼。”
《中国民俗大系·西藏民俗》一书中对藏式摔跤也有记载。藏族民间摔跤要唱着摔跤歌并做大雁飞翔的舞蹈动作上场,唱毕,以相互致敬的藏礼相迎,然后开始比赛。比赛一般在直径10米的圆形摔跤垫、草地或沙地上进行,以个人为单位,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但必须赤脚上阵。同时,藏式摔跤在卫藏、康区和安多藏族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也十分流行,不同的地区衍生出各具特色的藏式摔跤。青海藏人的摔跤有“活跤”和“死跤”之分。活跤没有过多的规定,双方抢抱,抓住对方腰带,可动用手脚勾绊,将对方摔倒在地即赢;死跤是双方从容抱定,并且不准用腿脚绊对方,摔倒对方直至躯干着地。

据《天祝县志》、《卓尼县志》、《甘南州志》等地方志记载,天祝藏族地区和甘南藏族地区的摔跤分为自由式和固定式两种。自由式的规则和青海藏人的“活跤”一样,可勾脚绊腿,只要摔倒在地即可。这要求选手不仅要有爆发力,还要有耐力,智谋加力量方能取胜。固定式则要求选手赤脚上阵,不能用腿脚勾绊对方,比赛时双方系不同颜色的腰带,相对而立。评判者宣布比赛开始,双方抢抓住对方腰带,并把握住腰部以上部位,然后通过摔、拉、起、提等动作,使对方的两个部位着地即赢。比赛一般采取三局两胜制。
藏族地区的摔跤还有背抵背式和马上摔跤。这两种独特的摔跤方式在藏族地区以外很难见到。尤其是马上摔跤,更是藏民族独有。
香浪节
香浪节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地区一带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节日源于拉卜楞寺僧人每年的外出采集木柴活动,逐渐演变成僧俗一同郊游的节日。“香浪”是藏语采薪之意。因藏语称木柴为“香”樵采称“浪”,故名“香浪”。香浪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举行,在农历六月六开始。节日期间原有煨桑和插箭等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纯娱乐的内容。

据史料记载,“香浪节”最早是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样大师尕藏图丹旺季之时所创。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庄的人们也竟相效仿,把僧人的这种活动当做一个非常好的劳动娱乐风俗推广并传承了下来,相沿成习。“香浪”节的内容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生活在拉卜楞地区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大夏河流过曼达拉山和龙山之间的盆地,当地的藏族群众称之为“聚宝盆”,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这里。坐落在甘南各地的百余座藏传佛教寺院,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藏传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更是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规模庞大的佛事活动蜚声海内外。据传拉卜楞寺初建时,有僧侣百人,因附近施主供者很少,所以布施有限,难以维持僧侣们的生活,特别是燃料问题难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僧侣们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内赴野外山巅峡谷采薪,这一习俗延至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大师时,进一步明确了“香浪”(采薪)的制度。规定每年的三、四、五、六、八、九月份为“香浪”活动的时间,每次“香浪”之际,各扎仓的僧侣纷纷携带帐篷、炊具和食品,前往山林峡谷,置身于大自然中,去接受一次最质朴、最原始、也最令人难忘的的洗礼。
博峪采花节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个贫苦人家有六个姑娘,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小姑娘上山采药时 受伤,被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所救,还把她背回了家,达玛姑娘能歌善舞, 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药治愈民间 伤病。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 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当地人为了纪 念达玛和六姐妹,就将博峪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为了纪念她们,年 轻人在吉祥的端午节都要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的坟墓,采吉祥花带回家, 慢慢地,“采花节”就成了博峪人过端午节的独特方式。

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 “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的父母们把子女着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这是表示要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三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企望吉祥。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 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 意,幸福美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