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书上说
一本书上说,甘南(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堪称天下最具诱惑力的地方,去过甘南的人都会对它长久思索,因为那里有一连串美丽的地方,拉卜楞寺、郎木寺、玛曲草原、碌曲草原甘加草原,桑科草原、玛曲黄河、尕海自然保护区、则岔石林。甘南还是当地重要的草原牧区,甘南高原和青藏高原相接,山岭海拔两千米以上,属湿润的高原气候,7 月气温多在摄氏20-24 度,是绝好的避暑胜地。草原、高原、藏寺、僧人、避暑,这些词令人向往。
2.高山百合
车从兰州开出,往临夏市开去。汽车向南进入山区,阳光普照,但气温却在下降,山峰较为陡峭,车在山峦间蛇行,较缓的山坡上开辟出一片片土地,盘山公路边竖着一些标志牌,上书∶兰州百合重点产区。兰州的百合是有名的。这使人立刻想起花卉书籍中关于百合的种植要点∶百合性喜温暖高燥之地,在高温多湿的环境里生长不良、易生病害。在合肥,我总是种不好百合,既要温暖,又怕高温,动不动它就休眠了,你怎样为百合创造这种生活条件?高燥之地又是什么样的呢?兰州这里的地理气候完全符合百合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这里海拔较高,温度较低,但日照时间长,土壤水分亏损较多,正是温暖、无高温的高燥之地。自然界的生命与环境,总是相对应的。
3.临夏
车上坐着的,大都是戴小白帽的穆斯林,还有戴黑纱巾的东乡族妇女。整个甘肃的小城镇和农村、牧区,都说一种带有外国味的普通话。临夏在山区平地间,人口仅10万,城市不大,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首府。临夏的夜市非常热闹,在市区的广场及广场附近的街道上,各种百货、小吃、牛羊制品、瓜果令人应接不暇,并且会一直持续到夜间12点左右。在街头吃甘肃有名的小吃手制面片,面片白嫩筋道,香滑可口,相佐的其他内容还有生菜椒丁、千张丝、豆干、蒜墓丁(带花)、羊肉丁、土豆丁,汤汁微辣、微酸。这里满眼都是面,想不吃都不行。

晚饭后买一个重2.5公斤的黄河蜜(瓜类)回住所呼呼大吃,没有吃相。
临夏的街边有一些清真寺。临夏是国内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临夏花莲山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的花儿会,规模宏大,影响广远。
4.夏河拉卜楞寺
夏河在临夏市西南近百公里处,黄河支流大夏河从这里流过。
夏河因藏传佛教名寺拉卜楞寺而闻名,夏河正在举办夏河·拉卜楞旅游文化节,车来车往,人声鼎沸,夏河境内的桑科草原进行了锅庄舞表演、民间的藏戏表演以及赛马和赛牦牛表演,少不了的,还有一些经贸洽谈会和物资交流会。离夏河尚有几十公里的公路上,虔诚的藏族女信徒,正一步一叩首,向夏河拉卜楞寺的方向叩去,当然,她们的行为绝不会与旅游文化节有什么关系。

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在近 300年的岁月里,拉卜楞寺先后兴建经堂6座,大小佛殿84 座,规模十分宏大。拉卜楞寺在夏河县城城西,夏河县城正在修路,一片狼藉,拉卜楞寺也多少会受到影响,白皮肤的外国男女,骑着租来的自行车,在浓尘滚滚的街道上歪歪倒倒地通过,满头满脸都是尘土,他们入乡随俗,也能忍受。
正中午的烈日下,去拉卜楞寺转经筒,用半个小时,转了一半的经筒。从某一位置看过去,拉卜楞寺在太阳的照耀下,塔顶金碧辉煌,金羊金光四射。
拉卜楞寺的经筒为木质结构。一位一位地请教了几位和尚∶这种祈福转轮的实物,以及一个一个转动经筒的行为,到底叫什么?和尚说藏语叫"玛尼,格罗罗",但是没有办法用汉语讲出来和写出来。但转动经筒的目的,就是省去了读经、诵经的时间,因为经筒里装的都是经书,各种各样的经书,转动经筒一次,就等于念了一遍经。

5.碌曲
夏河南行过了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激动人心的高山草原就铺展开了,成群的羊和牦牛在山地上吃草,牧民的白的或者黑的帐篷点缀在公路边和山脚下,非常美丽。依毛梁海拔3056米,再往南还有一些更高的山脉。高山草原上的温度凉爽宜人。
车子里坐着的大都是穿红色披衣的和尚,另外一些是进城买盐巴和面粉的藏民——他们穿着厚重的藏袍,里面像汉人一样穿着衬衫,气温下降时他们把藏袍穿在身上,气温上升时,他们就把藏袍全部堆在腰间。公路边时常有藏民骑马颠过,小男孩和小女孩也都骑得有模有样的,颇有姿态。
在碌曲县吃酿皮子,主要的内容是一种类似宽面条的东西、佐以羊肉末、醋、麻辣糊、青椒丁等,入口微辣,香滑有嚼头。碌曲汽车站还出售白煮鸡蛋,5角钱一只,买鸡蛋时小贩会一只鸡蛋送你一个小纸包,小纸包里是碎盐,用白煮鸡蛋蘸着盐吃下去,对旅人来说,会更有胃口些,另外,盐也是人体随时需要的。
碌曲县有则岔石林、尕海湖和郎木寺等景区可以游览,但它们分散在广袤的高山草原中,没有耐心则难以到达。
6.草原
玛曲和碌曲草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真是非常美丽。汽车在高山之巅翻越,视界里的一切都是绿绒毯一样的青绿色,山脉重重,河谷深远,一层又一层的山,一重又一重的草原,一片又一片的白羊,一群又一群的黑牦牛,绿草地上一顶又一顶的白帐篷。票悍健壮的藏民骑着马在离公路不远的草地里前行,扎辫子的藏族妇女抱着硕大的器具向草原上拴住的狗走去,草原上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色的。下车走到草原上,草原上香喷喷的,如果没有牛羊进食,整个草原都香喷喷的,蜜蜂在花朵间飞舞,阳光照耀。

所有的草原都被铁丝的网索分隔开了,一大块一大块的,就像内地的土地一样,都分给了家庭和个人。草原分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牛羊在夏季牧场吃草,冬季牧场的草就会长得很高、很厚、很旺,冬季里牲畜就饿不着了。
7.玛曲
玛曲是个很小的县城,县城里到处都是闲逛的、骑马的和骑摩托的藏民,空气里、小城里、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浓郁的牛、羊肉的味道。在一家小店里吃牛杂碎,两块五一碗,大片的牛肝、大片的牛百叶,还有大片的牛肺叶,吃起来很是过瘾,但似乎也有点可怕。住在县城里最大的一家招待所里,但这家招待所却没有厕所,男服务员说,拐到后面一个地方去解决就是了。不知道他们平时都是怎么解决的。
带了照相机到草原上去,出玛曲县城一直往南走,一个藏族男人半卧在草原上,他说是进城来看朋友的。请教他在草原上怎么走路,他说要离狗远一些,又请他帮忙照了一张相。
翻过一道铁丝围栏再往前走,草原极其宽大,漂亮极了,草原被鼠类挖了许多小洞,一些鹰在天上飞,一大群黑牦牛在较远的草地上吃草,两个放牛的孩子向我招手、喊叫。
我走了很久,才走到那两个放牛的孩子身边,其中一个小些的孩子问我有没有香烟,我抱歉地说没有,我给他们以牛群为背景照了张合影,那个大些的在玛曲民族中学读初一的孩子德吉才让也给我照了一张。我问清了他家的通信地址,玛曲县粮食局胜利收,或者贾伟收,胜利是他的母亲,而贾伟是他的父亲,我会把照片给他寄去的。
再往南我走向了黄河,这里是号称黄河首曲的地方,黄河在这里拐了它的第一个大弯子。黄河湾里静悄悄的,水较清,也很平静,河滩上躺着一匹死去了很久的马。河岸的两边都是大草原,草深过膝,草原的中间有几间土坯房,还有小院子,那是冬窝子,到了冬季,牧人和牛羊就会回来住的,冬季牧场的草就会派上大用场。
晚餐的炒羊杂碎实在是吃不习惯,一大碗油晃晃的羊肚、羊肝和羊灌肠,吃了几块就吃不下去了。同桌上有五六个藏族年轻男女,正兴致勃勃地吃羊肉串,凑上去跟他们商量,用一碗羊杂碎换一根羊肉串,他们立刻把羊肉串递过来让我吃。
8.尕海
尕海是大草原中的一个三岔路口,有一些房子,那些路分别通往玛曲、碌曲和郎木寺。
上午,在草原上,太阳照在身上时,会觉得有些热,太阳被云彩挡住时,会觉得有些冷。

三岔路口的那些房子里,有一处是修摩托车的,另一处是个茶馆兼面馆,茶馆的外面支着两把太阳伞。从三条通往草原深处的公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呼啸而来,摩托后面也总是带着一个男伴的,摩托停在茶馆外边,最多时停了近20辆,骑摩托的藏民下了摩托喝茶,抽烟,说话。这一切做完之后,他们会再次骑着摩托呼啸而去,而另一些骑摩托的藏民又会呼啸而来。
9.郎木寺
甘南的城镇都不甚整洁,郎木寺也是这样,这是最令人灰心的事情了。郎木寺镇和四川的纳木乡交界,其实这两个小镇已经完全联系在一起了。佛光似乎笼罩着郎木寺的建筑、寺院和周围的高山、草原,从我住处的房门看出去,对面山坡上的寺院,在阳光里闪闪发光。河水从小镇里奔流而下,骑马的藏民在街道上说着听不懂的藏话,但他们每人都至少会两种语言,一种是本民族的藏语,一种是改了腔的汉语普通话。
一个被小镇上的扬尘弄得灰头土脸的欧洲男人,坐在郎木寺小镇的邮电所台阶上,向一大群围观的藏族青年展示他右腿的假肢,他先把它拆下来,再把它装上去,他站起来,挥了挥胳膊,意思是他不会被困难吓倒。然后他一拐一拐地走了。
郎木寺小镇的饭馆里,有一种叫"炮仗面"的面出售,每碗4.5元,炮仗面以面为主,有些干炒的性质,浇汁浓厚,里面还有牛肉片、青椒片等,夜晚坐在小饭店里吃炮仗面,灯光昏暗,饭店里中间是空地,周围是一圈破沙发,电视里放着成龙早期的功夫片。食客中有和尚,有藏族青年,有回族青年,还有一位日本的旅游调查员,她已经在郎木寺住了十三天了,她脸上晒得乌黑,身上的衣服也很脏。她在浙江大学学过中国文化,她用日文写的纪实散文类的旅游调查文章,我只能看懂其中的汉字。我们在小饭店里聊了很久。

10.郎木寺格尔底寺院和赛赤寺院
四川省若尔盖县纳木的格尔底寺有700个和尚,这是格尔底寺20岁的和尚贡觉告诉我的。贡觉是甘南迭部县人,他很小就出家当了和尚,这是家里人的主张,同时也是他自愿的。贡觉带我去寺里看了前辈的金身,又邀我去他住处坐坐。贡觉的住处在山坡的一个平台上,一个小院子,两大间房子,他和另一个和尚各住一间。贡觉的床有点像日本的榻榻米,木制的,很干净,上面放着经书、黄铜茶具、简单的卧具,墙上贴着宗教画。这样的住处是贡觉租住的,格尔底寺的"学员"都是这么住的。甘肃碌曲县郎木寺的赛赤寺院坐落在郎木寺小镇西边的山上,经筒与拉卜楞寺不同,是用金属做成的。我从北端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转经筒,用了20多分钟转完了经筒,我一边转经筒,一边口里念念有词,所言无非吉祥如意之类。
赛赤寺院附近的山坡上,有几个据说是法国基督教团的欧洲人和一个讲中国港台普通话的汉族女士(特别是这位汉族女士),正近乎强迫地向几个寺院里的小和尚传播基督教。他们向小和尚们分发用藏语、汉语和英语印制的小册子,那位汉族的女士还强迫小和尚跟她说,"我们是主的儿子……"她抓住小和尚的手,她要求她说一句,小和尚说一句,但不知是出于害羞,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小和尚只是笑,一句都没有跟着说。
2001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