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节选自:[复兴网]超级工程一览 收集和整理
首先了解一下世界铁路发展的大背景节点:
1825年9月27日,英国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27公里)通车。
1828年法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圣艾蒂安—昂德雷济约,15公里,初为马拉矿车,4年后改为蒸汽机车)。
1830年5月24日,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21公里)通车。
1835年5月5日,比利时第一条铁路(布鲁塞尔—梅赫伦,23公里)通车。
1835年德国第一条铁路(纽伦堡—菲尔特,6公里)通车。
1836年俄国第一条铁路(圣彼得堡—沙皇村,37公里)通车。
1837年古巴第一条铁路(哈瓦那—贝胡卡尔,22公里)通车,英国提供资本,用于运输蔗糖。
1839年意大利第一条铁路(那不勒斯—波蒂奇,10公里)通车。
1847年瑞士第一条铁路(苏黎世—巴登,22公里)通车。
1848年西班牙第一条铁路(巴塞罗纳—马塔罗,35公里)通车。
1849年荷兰第一条铁路(阿姆斯特丹—哈勒姆,20公里)通车。
1851年秘鲁第一条铁路(利马—卡亚俄港,13.7公里)通车。
1851年智利第一条铁路(科金博—卡尔德拉港)通车,用于运输铜矿。
1853年4月16日,印度第一条铁路(孟买—塔那,34公里)通车,英国宽轨技术。
1869年5月10日,美国建成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太平洋铁路,总长2849公里。
1872年10月14日,日本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横滨樱木町,29公里)通车,英国窄轨技术。
1876年6月30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上海河南路桥—吴凇口,14.5公里)通车,英商怡和洋行擅自修建,英国窄轨技术,运行一年后由清政府赎回拆除,钢轨车辆运往中国台湾准备修建纵贯铁路,后废弃。
铁路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技术问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轨距之争”。这个问题其实早在马拉矿车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轨距五花八门。到1825年斯蒂芬逊建成达林顿铁路时,他采用的轨距是5英尺,两根铁轨内缘宽度为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而英国另一位著名工程师布鲁内尔建设的大西方铁路,则采用7英尺(2133.6mm)的宽轨。旅客从伯明翰到布里斯托尔必须在格洛斯特换车,连伊丽莎白女王也不能例外,整个车站一片混乱。为了解决轨距混乱问题,1846年8月,英国国会出台铁路轨道标准法,将1435mm确定为标准轨距,非经特批严禁新铁路采用其它轨距。然而这个法案仅适用于英国本土,其他国家依然修建了数十种窄轨(小于1435mm)、宽轨(大于1435mm)铁路,并遗存至今。

说起高速铁路,必然会提到日本。对于这个中国人既最熟悉也最陌生的邻国,我们将从日本近代史着手,深入了解日本高速铁路发展历史。
早在1842年前后,在中英鸦片战争的刺激下,日本长崎领主佐贺藩,开始引进西方炼铁铸炮技术,以图自卫,这标志着日本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1853年7月8日,美国佩里舰队驶抵东京湾,用炮舰政策强逼日本幕府,打开了封闭二百多年的国门,日本被迫开港通商。此时,沙俄帝国海军中将普嘉廷,率4艘军舰进驻长崎港,和幕府交涉补给事宜。负责守备长崎港的佐贺藩主锅岛直正,上舰与俄方谈判。在俄军旗舰上,日本人见到了一个火车模型,以燃烧酒精作为驱动动力。俄国人现场为日本人演示了火车模型。在场的日本官员,被这个飞奔的“小玩具”吸引。佐贺藩的随行人员中包括两名技术人员——本岛藤太夫和中村奇辅。本岛是佐贺藩的火枪铸造师。中村则是当时佐贺藩精炼方(炼铁)的首脑。二人对这个模型研究一番之后,向藩主报告,认为值得研究。佐贺藩主于是下令建造此物。安政二年1855年,佐贺藩自主建成酒精蒸汽机车模型,并在轨道上试行成功。时速30公里/小时。

1855年,佐贺藩自主建成酒精蒸汽机车模型,并在轨道上试行成功
这是火车首次传入日本,此后英国人极力向日本展示铁路技术的好处,幕府于是制定了铁路建设计划。然而到了1868年,在席卷全国的倒幕战争下,统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土崩瓦解。1868年10月23日,日本正式改元为明治,明治维新由此开始。新政府提出了“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政策,企图建立一个能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这标志着日本倾举国之力,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开端。当时,亚洲除日本和泰国外,其他国家多数已沦为欧美殖民地。

表现鹿鸣馆舞会情景个浮世绘
1869年,在北海道茅沼煤矿,日本人首次使用了铁轨。尽管采用的是木制铁皮轨和马拉矿车,但也算是日本第一个铁道系统。此时的日本,陆路运输仍是非常原始的人扛马驮状态,幕府时代制定的铁路建设计划并未实施。经过北海道的尝试,维新急变派认为铁路是个好东西。时任英国驻日公使史密斯·巴夏礼(此人曾在中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趁机再次鼓吹铁路计划对日本的重要性。美国、英国在日官员也不断施加压力,希望获取在日本修筑铁路的特权。此时的日本政府一无技术来源,二陷财政困境,确实无力修筑铁路。然而日本官员,还是拒绝了由外国资本来修筑铁路的计划。时任大藏大辅(财政部副部长)的大隈重信,将其斥之为“印度式的铁路计划,铁路修到哪里,那里就变成了殖民地”。

1872年10月14日,日本第一条铁路—新桥(在当时为包含汐留在内的泛称)至横滨(车站约位于现在的樱木町站)间约29公里的铁路正式通车,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成就之一。右下图为1904年东京筑地上空热气球拍摄的新桥站照片。1914年,随着北面2公里外的新东京站落成,新桥站改为专营货运的汐留站,二战后成为东京最大的物流集散地,直至1986年废止。

日本第一条铁路
虽说大隈重信极力主张由日资独立修建铁路,可当时的日本确实没这个能力。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和财力困境,使得日本必须向外国寻求支持。大隈等人便开始评估欧美各国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看看能与哪家合作修建铁路。此时嗅觉灵敏的英国公使巴夏礼,再次找上了门,双方重新谈判。
1869年12月,岩仓具视、大隈重信、伊藤博文等日本政要,与英国人达成初步协议,在东京(日本首都)和横滨(重要的通商口岸)之间,修筑日本第一条铁路,全长29公里。由于预算不足,大隈采用了英国人推荐的窄轨铁路,轨距为3英尺6英寸(1067mm)。由英国东方银行横滨支行,在伦敦发行铁路债券,筹集建设资金。铁路工程设备、技术人员从英国引进招募。日方总代表是井上胜(工部省铁道头),他曾经在伦敦大学学习过矿山和铁道技术(后被誉为日本铁道之父)。大隈重信认为由井上胜任日方总代表,可以掌握自主权,避免日本沦为印度式殖民铁路的情况。
大隈等人引进英国技术资本修建铁路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举国骚动,时人皆大骂大隈和伊藤等人是“卖国奴”。武士阶层更是不堪铸剑的铁,被拿去铸成铁轨,“踩”在火车轮下。在政界和民间的反对声浪下,铁路工程艰难推进。1870年4月25日京滨铁路启动先期勘探工作。东京的起点站建在新桥,横滨的终点站位于野毛海岸。京滨铁路修筑期间,大量英国工程师受雇于日本政府,总计大约300人,其中包括特里维西克的两个孙子,总工程师为托马斯·舍文顿。英国人包揽了铁路建设管理的主要职位,同时日本人作为副手配合工作。这种合作方式,使得日本人接触到了铁路工程相关技术。
1871年9月,京滨铁路从英国进口的10台蒸汽机车和58节两轴客运车厢运抵横滨。

1872年10月14日,日本第一条铁路在东京新桥站举行通车典礼,司机为英国人,司炉工为日本人。明治天皇亲自登上火车跑了一个来回。京滨铁路设有六站,单程时间53分钟,时速33公里,每天开行8对,车厢分为三等,列车乘务员都是士族出身。由于票价高昂,乘客多为上层人士。
1873年9月15日京滨铁路开通货运业务。
做为一个长期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日本建成铁路引起世界舆论轰动。明治天皇对于铁道建设非常满意,大隈重信因力挺铁路建设,被天皇赏赐宝刀一口、600元奖金和感谢谕旨。京滨铁路通车之后,日本继续修建了大阪—神户(1874年通车)、京都—神户(1877年通车)、大阪—京都(1879年通车)、京都—大津(1880年通车,日本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长滨—厚贺等铁路,1889年东海道全线通车。除了日本政府投资的国营铁路外,日本民间也积极开发铁路。1881年,注册资金为2000万日元的日本铁道会社成立,着手修建东京至青森铁路(全长724公里)。1884年阪土界铁道、1886年伊予铁道、1887年两毛铁道及水户铁道等公司相继成立。1887年5月,明治政府公布了《私设铁路条例》,对私营铁路的一些标准进行了规定,并制定了私营铁路建设方针。其后,私营铁路建设愈加升温。1888年,山阳、大阪、言赞岐、关西、甲武、九州等铁路公司成立。1891年9月,全长724公里的东京—青森铁路通车。到1891年末,日本私营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875公里,是官设铁路营业里程887公里的两倍(中国至1894年铁路总里程仅为447公里)。但是私营铁路由于营运状况不佳而陷入困境。1906年后,日本政府对所有私营铁路实行了国有化,设立铁道院管理国营铁路,由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兼任铁道院首任总裁。

后藤新平(殖民中国台湾期间,发展秘密警察残暴控制殖民地,他统一货币,修铁路公路,建发电厂,把工业基础提升起来。还把蔗糖、稻米产业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引进新的制糖技术,传授给当地民众)
日本铁道技术起步阶段
自1871年起,日本铁道上运行的火车头、客运车厢、货运车厢、建筑材料等,全部从英国、德国、美国进口。当时日本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日本制造”只是劣等货的代名词。京滨铁路通车后,日本工部省设立了铁道寮新桥工场(国营),这是日本第一个火车修理工厂。其后设立了铁道寮神户工场(国营)。由于铁路机车和车厢100%依靠进口,日本政府便启动了“铁道国产化”计划,当然是从技术相对比较简单的铁路车厢入门。1875年起,官设神户工场便开始引进英国技术制造国产车厢。第二年,神户工场为皇室组装了第一辆豪华御用车厢,并在1877年2月京都—神户铁道通车仪式上投入使用。1877年10月,日本工部省铁道局设立“工技生养成所”,负责高薪招聘外国技师,培训日本铁路技术人员。开设数学、测量、制图、力学、土木学基础、机械学概要、铁道运输概要等7门课程。这让日本铁道技术有了人才基础。到19世纪末期,新桥工场和神户工场,已经占据了日本国产列车车厢市场的半壁江山,工厂规模也发展至一千余人。

1893年5月,铁道寮神户工场制成日本第一辆国产蒸汽机车AE型(国産第1号蒸気機関車,后改为860型),投入京都—神户线运行,编号137。该车仿制英国Nasmyth Wilson公司的L型蒸汽机车,主要部件自英国进口,1892年10月开始组装,部分铸件由神户工场生产。整车长9.65米,高3.58米,轨距1067mm,动轮直径1346mm,车轴排列为2-4-2,轴重11吨,空车重量31.25吨。蒸汽机车发明人——英国人特里维西克的孙子,理查德·弗朗西斯·特里维西克(R.F.Trevithick)当时在神户铁道局工作,他也参与了该车的设计制造工作。该车后来转移到萨哈林铁路局,1929年3月报废后不知所踪,现仅存复制品。

铁道寮神户工场制成日本第一辆国产蒸汽机车AE型(国産第1号蒸気機関車,后改为860型)
1896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民营铁道工厂也逐渐兴起,成立包括汽车制造株式会社、日本车辆株式会社等公司,开展列车设备制造业务。1900年起,日本国营铁道工厂和民营企业合作,试制了日本第一台完全国产的蒸汽机车。1901年八幡制铁所投产后,日本铁道路轨也实现了国产化。1906年后川崎重工业等公司介入铁路车辆制造业务。到1912年,日本铁道院指定4家私营企业为铁路机车定点生产厂。由于私营企业技术薄弱,因此由政府对它们提供技术、原材料、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到1913年,日本国营铁路全部选购国产蒸汽机车,通过仿制欧美国家的蒸汽机车,提高了日本铁路车辆的技术水平。
日本人通过从欧美引进技术,吸收消化完成了铁路技术自主化。从1871年至1913年,由明治初期的“买机器”,到自己学会“造机器”,并全部采购国产列车,日本人用了42年。与日本相比,中国第一辆国产蒸汽机车,是1881年为唐胥铁路制造的龙号蒸汽机车,重约10吨。虽然龙号比日本的第一辆国产蒸汽机车早了12年,但是由于日本已经形成较为完成的铁道工业体系,其技术能力已远非中国能比。也是在这个时期,当日本倾举国之力全面推动工业化进程时,日本政府利用流亡日本的孙中山、黄兴等反清势力,以数万赴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为基础,对中国“输出革命”。甲午战败后持续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让中国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由铁路国有化引起的“保路运动”,甚至成为推动清王朝解体的导火索。此后半个世纪,中国成为欧美工业强国(包括日本)倾销铁路机械的殖民市场。直至1956年以后,新中国全面启动重工业化进程,才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铁道工业体系。此时的中国,已经被日本甩开了半个世纪。

南满铁路“亚细亚”特快列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军队相继占领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出于控制占领区和经济掠夺需求,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并于1906年11月26日,在东京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负责管理中国东北的南满铁路及其他铁道系统。南满铁路从大连旅顺至长春,全长703公里,由俄国人修建,1903年建成。日俄战争后,俄国被迫将南满铁路大连—长春段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人。同时转让的还有位于大连的东清铁路机车制造所(建于1899年7月,1901年建成,负责修理南满铁路机车),和大连造船厂(建于1898年,原为东清铁路修造船厂,满铁接管后,于1908年将其出租给日本川崎造船所,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1907年3月,满铁总部迁往中国大连。满铁接管南满铁路后,于1908年7月决定把大连机车工场从原址迁往郊外的沙河口,厂名改为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现为大连机车车辆厂),1911年厂区建成,并形成大连西部的一个工业市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与满铁携手合作,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于1932年3月,在长春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满铁由此实际控制了东北全部铁路网。1934年3月1日,满铁在南满铁路大连—长春段,开行“亚细亚号”特快列车。仅用8个半小时,跑完长春—大连间701.4公里,最高时速达到130公里,平均时速82.5公里;远远领先于日本国内平均时速仅有60公里,最高时速95公里的窄轨铁路。这是当时亚洲最快的铁路,也是日本高速铁路的鼻祖,为30年后日本开通新干线奠定了基础。

亚细亚号可谓新干线的鼻祖,后为铁道部部长专列
早在1932年,满铁首席理事(社长代理)岛安次郎,便提出了利用南满铁路的轨宽(1435mm)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的设想。当时日本国内主要为1067mm的窄轨铁路,限制了铁路速度。针对窄轨改建标准轨距问题,几十年来在日本政坛屡次掀起轩然大波。以铁道院总裁后藤新平、岛安次郎为代表的准轨派,希望以南满铁路为示范,推动日本国内铁路轨距变革。从1933年起,由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与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合作研制新型蒸汽列车。1934年初,首批三辆“Pashina”型机车在沙河口工场组装完成(970-972号),投入南满铁路进行试运行。其后川崎重工在兵库工场追加生产了9台(973-981号)。

“Pashina”型蒸汽机车,由日本著名机车设计师吉野信太郎,和他的弟子岛秀雄(岛安次郎的长子)负责设计。全车长25.675米、宽3.36米、高4.8米,车轴配置4-6-2,整车重达203.3吨,轴重23.94吨。为了提高构造速度,采用了3组直径达2米的动轮,最高时速达130公里。由于吉野信太郎曾在美国学习机车设计,深受欧美流线型机车影响,便为“Pashina”型蒸汽机车设计了流线型整流罩,使其摆脱了传统蒸汽机车的造型,并降低了列车风阻。这一特征也影响了其后新干线列车的设计。(新干线列车主持人即为岛秀雄)

1934年5月18日,苏联在日本的压力下,被迫将中东铁路权益,以1.4亿日元卖给满铁。日本人接管中东铁路后,迅速将长春至哈尔滨段的宽轨改建为标准轨距。1935年9月1日,亚细亚特快列车,从大连—长春区间,向北延伸至哈尔滨(全程943公里);成为当时最豪华的快速列车,服务于伪满的达官显贵。此后由于战局恶化,亚细亚特快于1943年2月停止运行。日本战败后,一列车厢被苏联军队运往苏联,另一列留在中国,1949年后成为中国铁道部长吕正操和滕代远的专车。“Pashina”型蒸汽机车在解放后称为“胜利-7(SL-7)”型,现仅存2台(SL751、SL755)。
亚细亚特快是日本追赶欧美铁路技术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当时英国伦敦—爱丁堡的Frying Scotsman蒸汽机车,最高时速已经达到160公里。德国国铁的柴油机车“飞翔的汉堡”最高时速也达160公里。美国研制的蒸汽机车最高时速甚至达到了180公里。日本人研制的亚细亚特快,只能说是达到了欧美主流干线的技术水平。由于轨距限制,亚细亚特快的技术,并没能直接利用到日本本土的窄轨铁道上,但是该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岛安次郎与岛秀雄父子,后来成为日本“战前新干线”——弹丸列车计划的主要推动者。
“弹丸列车”计划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军事扩张使日本国内的客货运输量,以及与被侵略的朝鲜、中国之间的客货流量都急剧增长。做为日本铁路交通大动脉的东海道—山阳线(东京—大阪—下关)占全国运输量的三成,运输能力日渐紧张。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东海道—山阳线的运输能力,1938年12月2日,日本铁道省设立了“铁道干线调查委员会”,由岛安次郎担任委员长,研究如何提高东京—下关铁路运输能力。1939年11月,委员会提出建设一条新的准轨干线铁路,简称“新干线计划”,而报纸上则将新型列车渲染为“弹丸列车”。弹丸在日语中是子弹的意思,顾名思义,弹丸列车意思就是列车像射出的子弹那样快。
这是一个充满扩张野心的铁道计划,准备在东京和下关之间修建一条长984公里的标准轨距复线高速铁路,再开通渡海列车班轮,或者修建一条穿越对马海峡,长达200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日本下关与朝鲜釜山,实现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直达运输。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弹丸列车真正的终点,是由釜山—汉城—奉天(沈阳),直至当时由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再经奉天—山海关—天津,抵达北京。甚至还有连接昭南(新加坡,1941年被日军占领)的铁道构想。

日本的野心之大瞠目结舌
在日本人的计划中,这条铁路采用1435mm标准轨距。之所以选择标准轨距,是因为朝鲜和中国的铁路都是标准轨距;而日本国内则是1067mm的窄轨铁路,这样难以与朝鲜、中国铁路连接。按照计划,这条铁路在日本段(东京—下关)分为19站,弹丸列车最高时速将达到200公里,东京至大阪只需4小时30分,至下关需9小时;下关至朝鲜釜山需9小时,釜山至汉城需5小时,汉城至中国长春需14小时,长春至北京需4小时,全程长达3692.7公里。这样只需两天时间,日本人就可以将军队从本土运至北京,而北京的铁路网还通向中国内陆腹地,便于日军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
在军部的推动下,“弹丸列车”计划从1939年开始前期勘测,到1940年3月在第75次帝国会议上通过,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1941年该计划正式开工建设,预算为5.56亿日元,计划于1954年建成通车。然而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多线作战使得日本国力难以负荷,到了1943年,日本再也无力顾及“弹丸列车”计划的建设。弹丸列车计划虽然破灭,但是它在技术上却对二十年后日本建设东海道新干线,起到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两者均采用1435mm标准轨距、设计时速200公里级别。区别在于东海道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式电力动车组,而弹丸计划在东京—静冈间采用HEH50型动力集中式电力机车(时速200公里,3000伏直流供电),静冈—大阪间采用HD53型蒸汽机车(时速150公里)。之所以使用蒸汽机车,是因为日本军方担心变电所、供电设备容易受空袭摧毁。弹丸计划建设期间留下的未完工的日本坂隧道、新丹那隧道等工程,以及征收的大量土地,后来直接成为东海道新干线的一部分。

左图为1945年,日本东京一工业区被美军炸毁的铁轨。右图为1955年,东京铁道线旁的贫民窟。
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民经济满目疮痍,铁道也在战争中遭到美军毁灭性打击:1750公里铁路、891辆机车、1316辆客运电车、7923辆货车被炸毁,铁道车辆制造厂也遭到轰炸。整个日本铁道系统陷入困境。然而日本财阀还没有毁灭,还有人惦记着战前新干线计划。1946年6月,私营的日本铁道株式会社,提出引进外国资本来继续完成新干线铁路。但是到1949年5月,日本政府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要求下,公布《日本国营铁道法》,成立日本国有铁道公司(简称国铁),再次将所有铁路收归国营,铁路运营里程2.6万公里,员工总数达60万人。

新成立的国铁厄运不断。首任国铁总裁下山定则,上任一个月就被电车轧死,死因不明。第二任国铁总裁加贺山之雄,于1951年8月引咎辞职,原因是1951年4月24日横滨樱木町站发生电气火灾,死亡106人,伤92人。第三任国铁总裁长崎惣之助,于1955年5月引咎辞职,原因是国铁发生的两次严重事故。1954年9月26日,日本国铁从本州青森至北海道涵馆的“洞爷丸”渡轮,受台风吹袭发生撞船事故,死亡1430人,是迄今世界第四大海难。然而祸不单行,1955年5月11日清晨,在浓雾笼罩的香川县高松港附近,日本国铁经营的“紫云丸”渡轮与货轮相撞沉没,死亡166人、受伤122人,其中很多是参加郊游的学生。
十河信二
连续发生的特大事故,对于当时正面临亏损、罢工等诸多问题的日本国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日本内阁急于寻找一位帅才来收拾烂摊子。鸠山一郎(鸠山由纪夫的祖父)内阁于是找到了时年71岁的十河信二。
十河信二是个日本战犯,1884年生于爱媛县,1909年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毕业后加入铁道院。时任递信大臣兼铁道院总裁为后藤新平(满铁首任总裁)。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设立了帝都复兴院,全权负责震后重建。内务大臣后藤新平兼任帝都复兴院总裁,十河信二担任经理局局长。1924年发生土地交易受贿事件(復興局疑獄事件),十河信二遭到逮捕,一审被判有罪,上诉后被无罪释放。此后被派往中国大连,担任满铁理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十河信二积极怂恿满铁总裁内田康哉与关东军合作,挑起事端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关东军阴谋得逞后,1932年1月,十河信二出任满铁经济调查会委员长(即原来的满铁调查部),负责全面收集中国经济军事情报,成为日本情报系统头目。

十河信二 出生于日本四国爱媛县
1935年12月20日,满铁在大连设立了兴中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日元,由十河信二担任社长。这是日本帝国的国策会社,负责对中国华北进行全面经济扩张的中枢机关。在华北驻屯军协助,和国民政府的无能妥协下,兴中公司先后侵占龙烟铁矿、石景山铁厂(后来的北京首钢)、井陉煤矿、焦作煤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占领华北,兴中公司规模迅速膨胀,全面垄断华北重工业资源。这样引来日本三菱、三井、住友、大仓等财阀眼红,联合争夺华北利益。日本政府为避免内斗,将兴中公司改组为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由藏相贺屋兴宣兼任总裁。到1945年日本战败,华北开发公司的总资产,已从起家时的3.5亿日元,膨胀至189.2亿日元(约合12.56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国GDP的10%),子公司多达60余家。被兴中公司和华北开发公司残害致死的中国劳工难以计数。
日本战败后,日军战犯部分得到审判,而三菱、三井等财阀在战争中的罪行(残害劳工、侵占资源、种植贩卖yapian等等),并未得到彻底清算。这批财阀企业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南满铁路在1945年8月被苏联军队和国民政府接管后,大批罪恶累累的满铁官员返回日本,并重新进入日本铁道系统工作。十河信二在战后回到日本,担任了爱媛县西条市市长、铁道弘济会主席。
“新干线铁路”死灰复燃
鸠山内阁能把国铁总裁这一要职,托付给这样一个人,正是看中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长期在日本铁道系统工作所积累的人脉。十河当然清楚国铁的处境,所以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婉拒了内阁邀请。鸠山内阁没有轻易放弃,在再三请求下,十河信二于1955年5月,接任国铁第四任总裁。
当时的日本国铁问题堆积如山,财力也相当有限。然而谁能想到,十河上任不久便命令部下展开东京—大阪高速铁路(后来的东海道新干线)的预备调查。十河做出这一决定的背景是:1950年中美爆发朝鲜战争后,美国在日本采购的军需物资(1950-1960年累计达610.7亿美元,1950年日本GDP为278.29亿美元,可见其惊人规模),刺激了日本工业恢复生产,使得铁路运能出现紧张。尤其是东海道沿线,集中了日本全国41%的人口、工业产值的70%,仅占日本铁路总里程2.9%的东海道,年运输量却达到全国铁路运输量的25%。东海道的压力可想而知。针对东海道的问题,十河凭借丰富的阅历,自然想到了战前“弹丸列车计划”所实施的标准轨高速铁路,以客货运分离来提高运能。
然而,这一决定遭到国铁内部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包括总工程师藤井松太郎。反对派认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建设高速铁路无异于痴人说梦,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对既有窄轨铁路逐步进行双复线改造以提高运能。部下对于预备调查报告草草了事的做法,让十河大怒。他命令藤井松太郎立刻辞职,并邀请远在大阪住友金属公司的岛秀雄,担任国铁总工程师。岛秀雄就是前述“弹丸列车计划”的直接参与者,1925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毕业后,便进入铁道省工作局车辆课工作。他在车辆设计制造方面很快便展露头角。尤其是他负责设计的D51型蒸汽机车,在1936年至1945年的10年间,创下生产1115辆的日本纪录。1951年5月,已经担任国铁车辆局局长的岛秀雄,因为樱木町火灾事故,而主动提出辞职。此后进入以制造列车车轴、车轮、转向架等列车部件而闻名的住友金属。四年之后,岛秀雄在十河的三顾茅庐之下,同意回到国铁担任总工程师。1955年12月,重新回到国铁工作的岛秀雄,便着手研发动力分散式列车“回声”号。日本的战后新干线计划,就这样启动了。


D51型蒸汽机车,目前还有该车型的观光路线
1961年5月2日,日本国铁获得世界银行8000万美元贷款,用于建设东海道新干线。照片为签约仪式,前排左起:朝海浩一郎(日本驻美大使),Sir William Iliff(世界银行副总裁)、十河信二(国铁总裁);后排左起:铃木源吾(世行日本理事)、兼松学(日本国铁常务)。

更多精彩,就在日本铁路发展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