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河童之夏》(日语:河童のクゥと夏休)是2007年7月28日在松竹上映的动画电影。描写在现代社会苏醒的河童之子“小酷”和少年・康一之间的友情以及在他之间所遇到各种事情和人类。对于环境问题、欺凌、媒体的过度报导等日本社会问题也加以讽刺。故事大致讲述:小学生上原康一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大石头,他把石头带回了家,没想到用水一洗,里面竟跳出一只小河童来。小河童对他“Coo”地叫了一声,于是康一就给它取名为“小酷”。小酷会说人类的语言,几百年来他一直被埋在在地下。康一很快就和小酷成了好朋友,其它家庭成员也接受了小酷,小酷成了上原一家的秘密。然而……

这部作品,把人类的美与丑,表现的淋漓尽致。2007年是韩国国家电影节日本电影开幕影片,在中国台湾电影节儿童电影观众大奖等。


河童是日本民间信仰中一种水妖,栖息在岸边,水里岸上都是它的家,因为形状犹如幼童,故大家唤它为“河童”。据说河童会伤害人畜,喜欢黄瓜和相扑。通常长有会发光的圆眼,眼神锐利。鼻子突出,有着敏锐的嗅觉;口里上下各有四根尖牙。四肢修长。手臂再生能力强,若被切断还会再生。每只手只有四根手指,手指与手指间长有蹼。背上长有甲壳。如此凶相的河童极其难以捕捉,传说其弱点为头顶的碟,只要诱骗河童弯身,让他头顶碟子里装的水流尽,他就会精力尽失。此外,有传说河童就是中国水虎传入日本。

据我国的《本草纲目》记载:水虎是居住在黄河中上游的河流中的妖怪。外表看起来类似3、4岁的儿童,但是身体却覆盖著连弓箭也无法射穿的坚硬鳞片,通常都是全身潜入水中,只露出很像虎爪的膝盖在水面上。有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如同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好似确有几分相似。在位于日本南部的熊本县八代市,有一条名叫前川的河流经市内,河边立着一块石碑,写着“河童渡来之碑”六字。石碑上镌刻着约1600年前中国9000河童渡海来到八代町的传说。


在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日本首次派人来中国进贡,中华文化至此逐步传入日本并生成特有的日本文化。据说有一位名叫九千坊的头目,带领着河童一族从中国辗转来到九州的球磨川云仙温泉一带的地方住了下来。九千坊经常率领着部下出现在村庄里,惹出许多麻烦,由于他拥有能够将马拉到河边的怪力,所以村里的人都敌不过他。知道此事极为震怒的熊本城主加藤清正,利用河童最讨厌的猿,将为害百姓的河童好好地教训了一番。从此以后河童只好乖乖地住在熊本县筑后川,也正是此时开始在日本流行河童的传说。
重点是:很多日本人相信有河童,虽然鲜有人看过。

来讲两个故事吧
河童和葫芦
很久以前,在葫芦山脚下住着一对贫穷的父女。他们利用山间的地形开荒种地,但是住在附近深潭里的河童总是把田里的水偷偷吸光。老父亲艰难的从深潭里运水,往往都是杯水车薪,实在让人犯愁。看着老父亲无精打采的样子,河童对老者提议到:你把你的女儿嫁给我,我就帮你引水浇田。
第二天,河童按约定引水入田,田里快干枯的秧苗又活了过来。父亲想着与河童的约定,将此事告诉了女儿,并拜托她嫁给河童履行约定。姑娘看着哭泣的父亲,爽快的答应嫁给河童的要求,她提着一个大葫芦去了深潭。
到了深潭,姑娘对着河童说:“请先把这个葫芦运到深潭里去吧。”巨大的葫芦浮力巨大,河童怎么用力也都无法将葫芦沉到深潭里,没办法,河童只能放弃迎娶姑娘,并承认是自己吸光了田地里的水,说完,羞愧的跳入深潭。
自此以后,河童总是帮忙把水引入田地里,稻子也就长得极好。姑娘为了表示感谢,往深潭里放了很多河童爱吃的黄瓜。

“河童与葫芦”是日本纹身图案里年轻人选择较多的
市右卫门和河童
在博多的大浜住着一个叫市右卫门的渔夫。
他很喜欢喝酒,从早到晚整天喝酒,没有比酒让他高兴的事情了。出去打鱼的时候,毫不关心是否能够打到鱼,在渔船上一直喝酒。

一个夏天的夜晚,市右卫门把船开到小岛的背面容易钓到鱼的地方,垂下鱼竿,他就喝上了,等着鱼上钩。
但是,那天晚上不知为何,一条鱼也没钓到。市右卫门也不在意,望星空喝着酒,心情越发的愉快起来,就在船舱里躺下了。就这个时候,有个河童伸手来拿酒壶。
市右卫门急忙跳了起来,河童求他分点酒给自己喝,但是,看到他那么生气的样子,也有些害怕了,没办法只能回到海里去了。仗着怒气,市右卫门继续喝起酒来,结果喝醉了,躺下睡着了。

天亮了,小船已经飘离了岛的背面,在海里慢慢的飘着。醒来的市右卫门发现,昨晚的河童抱着空酒瓶,躺在船舱里睡着了。市右卫门怒喝一声,叫醒了河童,逼他还酒来,河童道歉道:“看你喝的那么高兴,我也忍不住喝了。”
看来爱喝酒的天下一个样,市右卫门想对河童生气也气不起来,河童许诺说:“以后你每次出去打鱼,我就把鱼放进你的船舱里”以此换得市右卫门的原谅。
自那以后,多亏了河童,只要市右卫门出门打渔,不管天气好坏,每次都是大丰收。当然,市右卫门每次出去打鱼时也会分酒给河童一起喝。

据说,在大阪的瑞龙寺藏有河童的木乃伊,未经考证,寺院也对外不接受采访。只当是一种传说,彼此一乐罢了 。
--END--